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黑龙江省和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自建校以来,东北林业大学秉承“立足行业、彰显特色、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与人才密集优势,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强化联合,以林业生产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重点,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直接为林业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一、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屡创新高
“十一五”期间主持1694项,科研经费33361万元,“十二五”(截止到2013年底)主持1822项,科研经费56193万元,较“十一五”科研经费增长了68%。首次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批复经费5158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及课题3项,累计批复经费6382万元。
二、科研奖励和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近年来,学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35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90项、省部级奖励113项(其中一等奖20项);获得国家专利848件;获得鉴定成果185项;论文被SCI收录1693篇,EI收录篇2305篇,ISTP收录781篇。
三、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层出不穷
学校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机构93个,现已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为特色,校级科研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别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架。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于2011年获科技部批准与中国林科院共同筹建,成为林业行业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还拥有生物质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油田植被恢复与重建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森林碳增汇理论与育种技术”和“后备耕地修复技术与盐碱逆境分子育种基础”两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四、服务龙江和现代林业成效显著
学校调整科研发展思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并重,增强了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3年签订横向课题174项,合同经费3318万元。我校牵头成立的“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11月23日正式启动运行,首批运行经费650万元全部到位。目前,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木材改良功能化技术、新型高效纳豆制备技术及其系列产品开发、酶生物转化提取蓝莓花青素技术及其制剂产品、药用植物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技术、林木病虫害环境协调性农药开发与应用技术、高寒地区青蒿引种栽培技术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已经成熟,具备产业化条件,市场前景广阔。